查看原文
其他

关注 | “四邮四电”再聚首 携手并进谱新篇!

砥砺前行的 南京邮电大学
2024-11-07



9月20-21日,2024年电子信息特色高校发展大会在电子科技大学举行,与会人员围绕“彰显特色、合作共赢,加快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共同探讨电子信息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更好担当教育强国建设新使命。本次大会由八所电子信息特色高校联合发起、电子科技大学主办,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山西电子科技学院、中原工学院首次参加大会。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吴岩,四川省政府党组成员、副省长左永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吴剑旗,中国工程院院士、电子科大教授邓龙江,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周天华,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一级巡视员张国辉,四川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余孝其,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党组副书记李晓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监事姚福海,大会合作伙伴、成都农商银行行长王忠钦,11所电子信息特色高校主要负责人、分管校领导,电子信息领域专家学者、师生代表和企业届代表参加大会。电子科技大学校党委书记曹萍主持大会开幕式。





吴岩在讲话中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出了建成教育强国的动员令,电子信息特色高校要更加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集群的优势,让合作从物理反应走向化学反应,共同承担更多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的大事、难事、勇闯无人区的事和集智攻关的事。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有组织地联合起来,培养出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乃至顶尖人才;在科学研究方面,要有组织地联合起来,努力在主干根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涌现更多颠覆性创新成果;在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要有组织地联合起来,跨越从技术、样品,到产品、商品的鸿沟,更好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各个高校要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励精图治、集群作战、埋头苦干,以攻关的精神、会战的态势和时不我待的劲头,瞄准堵点、软肋、短板等“卡脖子”“卡脑子”的战略问题全力出击,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战斗力作出电子信息特色高校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





左永祥表示,近年来,四川省大力支持在川高校加强电子信息领域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持续推进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和大学科技园建设,积极打造未来科技创新和产业孵化高地。电子信息成为四川首个万亿级产业,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下一步,四川省将认真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以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需求为牵引,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校企科研合作,推动更多电子信息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希望各方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交流合作,在推动我国电子信息领域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贡献更多力量。四川省将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为各高校在川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电子科技大学校长胡俊在致辞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电子信息特色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加快发展的动力。大家虽地处祖国东南西北、发展目标各有不同,但都拥有“为党分忧、为国担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在加强有组织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上下功夫,共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强国建设提供坚实人才支撑。要在加强有组织推进科技创新上下功夫,在人才、学科、成果等方面协同发力,支撑引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在加强有组织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上下功夫,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有力提升电子信息对国家和地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和贡献度。电子科大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与兄弟高校、行业企业共同书写好“教育强国、高校何为”的精彩答卷,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电子信息特色高校的共同贡献。





姚福海回顾了近年来华为与电子信息特色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凝练等方面的取得的成绩。他表示,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演进,将对各行业和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人工智能推动了产业升级和转型,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改变了产业竞争格局;拓展了研究领域与方向,丰富了研究方法和手段,加快了成果转化和应用,改变了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格局。我们要积极拥抱AI、携手共进,积极布局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领域,提前培养所需的科学家、工程师。希望电子信息特色高校与行业领军企业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在联合科研、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引入全球顶尖人才等方面进行更多探索和合作,努力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会上,八所高校聚焦教育强国建设,共同发布了“2024年电子信息特色高校发展大会成都倡议”。

开幕式后举行了大会主论坛,吴剑旗院士、邓龙江院士和北京邮电大学党委书记续梅、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张新亮、电子科技大学校长胡俊、南京邮电大学校长叶美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校长陈积明、重庆邮电大学党委书记李林、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校长张文涛、西安邮电大学校长卢光跃先后作了报告,介绍了相关领域科研成果,围绕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分享了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协同攻关等方面的实践探索,并谈了认识思考。

南京邮电大学党委书记郭宇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任小龙分别主持上午和下午时段的主论坛。

当天,与会人员还实地参观了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人机智能技术与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电子科技博物馆。

21日,大会还举办了5个分论坛,围绕全面推进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加快推进新时代有组织科研管理、培根铸魂育新人、加快数字教育水平和数智治理能力升级、加快推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等主题展开深入交流。

南京邮电大学党委副书记蒋国平主持培根铸魂育新人分论坛下半场交流。

互鉴·南邮实践与南邮思考

主论坛上,南京邮电大学校长叶美兰以《敢问路在何方?加快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开放格局的思考》为题作主题报告。

叶美兰指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已势不可挡,世界各国都将教育对外开放作为重要发展战略付诸实践。我国已经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我们电子信息特色高校更要主动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对高等教育“高水平”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完善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背景下,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叶美兰表示,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中国,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需要世界,电子信息特色高校要发挥更大作用,走出校门、走出国门办大学,以天下格局,坚持开放创新,努力为中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回眸 • 携手走过的这一年

首届电子信息特色高校发展大会由北京邮电大学、南京邮电大学、重庆邮电大学、西安邮电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共同发起,2023年7月在京举行。大会期间,与会电子信息特色高校聚焦强国建设、教育何为,教育强国、高校何为这一时代课题,围绕“聚焦国家战略,加强电子信息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主题,共同发布了“首届电子信息特色高校发展大会北京宣言”,发出了“携手并进、共创一流,勇担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使命,与国家发展同向同行、与人民幸福休戚与共、与信息科技发展同频共振,以奋进之姿答时代之问,以高校担当汇聚强国建设磅礴力量”的电子信息特色高校之声。

一年多来,我们的交流更密切了,合作更深入了。我们共同举办了首届“四邮四电”高校101课程计划建设暨本科人才培养研讨会、ICT产教融合创新大赛、外语学科发展论坛,成立了集成电路课程思政虚拟教研室,联合推动特色课程、特色教材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携手打造思政活动品牌,围绕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拓展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一年多来,我们的协同更高效了,机制更完善了。立足新的发展形势,八校领导齐聚西安,探索形成“发展大会”机制运行方案,共同推动“首届电子信息特色高校发展大会“北京宣言”落地落实。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教育数字化、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共建资源、共享经验、改革创新,构建了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同时,八校打破校校、校企边界,围绕信息科技领域创新与产业应用需求,持续推动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为服务国家战略注入了电子信息高校力量。

一年多来,我们的联系更紧密了,情谊更深厚了。八所高校的百余位处级干部在中央党校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提高政治能力专题培训班,学生实践团也利用假期开展了多次形式多样的互访交流,从干部到教师到学生,互访交流频频开展,不仅促进了思想碰撞,也增进了感情联结,为推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校际交流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年多来,在“发展大会”机制下,南邮切实加强校际联动,凝聚共识,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在党建思政、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有组织科研、领先水平学科建设、国际交流等领域不断取得重要成果。展望 · 从“北京宣言到“成都倡议”,我们携手向前

从2023年7月到2024年9月,从“北京宣言”到“成都倡议”,“同心聚力、协同联动、优势互补、共促发展”,是我们共同的理念;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网络强国建设的“战略之势”、电子信息科技领域的“行业之势”、数字经济日益蓬勃的“发展之势”,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增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能力,是我们共同的使命;携手共建一流电子信息特色大学群体,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行业特色高校党建品牌,全面提升电子信息领域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电子信息学科生态,聚力攻关、协同创新、共促成果转化,回答好“强国建设、教育何为,教育强国、高校何为”的时代命题,是我们共同的行动

聚智聚力、携手并进

深化合作、共谋发展

共同为实现教育强国目标

支撑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发展

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部分来源 | 电子科技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编辑 | 李若愚

校对 | 毕莹莹

责编 | 饶清强

点亮“在看”,为不断进步的南邮点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南京邮电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